改革開放的見證者(1970-1994)
對殼牌來說,重返中國這片熟悉的土地令人欣喜。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業務的復蘇和增長更是使人備受鼓舞。

1971年至1972年,首屆荷蘭及英國貿易展覽會在北京舉行,殼牌在會上作了展示和介紹。1976年,殼牌常駐倫敦的廣交會代表羅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應邀定期訪問北京;第二年,由化工部接待,他開始洽談在北京長期租用賓館客房和辦公室事宜。1978年,羅杰?威廉姆斯調往香港——此前兩年,殼牌已在香港成立了殼牌發展(香港)有限公司,為在中國發展合資企業和其他業務作準備;1980年,羅杰?威廉姆斯正式調往北京。
在北京,他談下了頤和園養云軒作為公司在北京的辦事處。年底,隨著中國開放政策的實施, 這間設備齊全的辦事處也開張了。1981年,隨著業務的發展和人員的增加,殼牌又租用了緊挨養云軒的另一個庭院。新增的員工包括一名外籍化工業務經理和預備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合作從事海上油氣勘探的勘探與生產業務人員。到1982年,辦公室又不夠用了,還是在羅杰?威廉姆斯的領導下,殼牌把辦事處搬到和平門烤鴨店三層,設立了北京首間西式辦公室,直到1990年搬往國貿大廈。
業務的復蘇和增長
在改革開放的早期,殼牌在中國大陸的銷售業務已經開始迅速增長。1982年,殼牌和中國達成協議,在深圳經濟特區的蛇口成立第一家殼牌在華合作企業——華英石油聯營有限公司,建設油庫儲存工業燃料。油庫于1985年投入使用。兩年后,殼牌在附近成立的第二家合作企業——赤灣殼牌石油貿易聯營有限公司投入運營。在中國所有經濟特區中,這是第一家擁有散裝液化石油氣儲存設施的企業。此后的幾年里,殼牌又成功地簽訂合約,為其他主要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供應瀝青。
進入1990年代
這一時期,殼牌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業務都邁上了新臺階。殼牌在中國大陸的勘探與生產業務也進展迅速,在香港東南130公里處的珠江口盆地,發現了西江24-3號油田,后來又在附近發現了30-2號油田。1991年,殼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菲利普斯公司簽署西江油田開發協議,由菲利普斯公司負責作業,殼牌在兩個油田中總共持股39%。
殼牌重回中國大陸的另一重要舉措,是在1993年把北京、上海和廣州的辦事處擴充為區域辦事處,在沿海開放地區建立幾個獨資和合資廠,從事潤滑油調配、瀝青生產和液化石油氣充裝與儲存業務。建廠擇址的標準與一百年前完全一樣:油輪易于停靠、交通便捷以方便產品配送、貼近市場。自然地理條件變化較緩慢,所以再次選中馬克?亞伯拉罕在十九世紀末曾選擇的城市(特別是天津)也就在情理之中,此外又增加了浙江的乍浦。
1990年代,也是殼牌在中國的組織建設和內部治理迅速完善的時期。1997年,殼牌(大中華)集團總部從香港移到北京,由莊高樂(John Kilroe)首任主席。1998年,殼牌(東北亞)集團成立,總部仍在北京,將臺灣和韓國納入運營管理范圍,由安博仁(Brian Anderson)首任主席。
2003年,隨著中國業務量的增加,殼牌中國集團成立,管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業務,由陳逸嘉首任主席。
自19世紀晚期與中國結緣以來,殼牌已經在中國走過一個世紀的旅程,并開始期待下一個百年以至更長遠的未來,與中國攜手合作,創造共同的繁榮。
訪問殼牌中國120周年大事件部分的更多內容
“亞細亞”奇跡(1903-1937)
強強聯手,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中國迅速發展。
烽火歲月(1937-1949)
戰爭時期,殼牌堅信中國會贏得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