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載殼牌情
二十八載殼牌情 - 殼牌中國第一位中國籍退休員工嚴路和她的殼牌故事

1986年的一天,當時在上海當老師的嚴路接到了一個改變她命運的長途電話,她在深圳特區工作的一個大學同學推薦她去一個合資項目當財務經理。電話那頭問:“你知道殼牌公司嗎?” 當時沒有多少人聽說過由于特殊歷史環境而不得不暫時撤離大陸的殼牌,可是一向愛好讀書的嚴路想起小時候看過一本《上海的故事》,其中提到殼牌早年在上海的業務和辦公樓,于是興奮地回答:“我知道!”就這樣,她開始了和殼牌的不解之緣。
嚴路這樣說:“當初離開上海的舒適環境,來到完全陌生的深圳,就是一心想弄明白,為什么當時在中國隔一條街都管不好的財務控制問題,殼牌這樣的跨國集團隔著大半個地球都能做到?”
1986年,她作為最早的一批中國籍項目組成員,開始參與殼牌在中國自己建設、運營和管理的赤灣項目,這是一個負責燃油和液化石油氣 儲運批發的項目。“當時條件真是艱苦,項目所在地是挖山填海造出來的,連路也沒有。”嚴路回憶說,“我連一句廣東話也聽不懂,可是項目上的香港同事也不會說普通話,整理項目投資資料的時候,我這個沒有化工技術知識的門外漢經常不知道如何翻譯零部件名稱,是香港同事畫圖、比劃、英文解釋加上我猜繁體字才搞明 白。”
在這樣今天難以想象的條件下,嚴路和同事們一起實現了項目開業第二年盈利,八年后股東收回投資,并創造了殼牌在中國合資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赤灣項目的財務管理兩次通過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并獲得高度評價。這期間,她的業務能力也突飛猛進,還“被逼”養成了用粵語來思考的習慣。
“在深圳期間,我們的香港同事向客戶介紹殼牌燃油產品時,帶著白手套去摸自己汽車的尾氣管,手套出來還是雪白的!”嚴路回憶說:“見到此情此景,我對殼牌公司和它的高質量產品充滿了信心和自豪。”
1993年,嚴路來到北京,加入殼牌中國勘探與生產部門。她的新工作又是從建立殼牌在中國的第一套帳開始, 設計會計科目、設計憑證,甚至還包括指導年輕員工如何貼報銷憑證!“當時整個殼牌北京也就60多人吧,全部的中國人加起來不過十幾個!看看今天,殼牌中國真是今非昔比了。
特別讓她感動的是,在拿到殼牌的工作邀請后,嚴路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滿以為這份工作沒戲了,沒想到公司恭喜她,告訴她這絕對不會影響工作機會。嚴路說:“那個時候,你真的感覺到這里是真正尊重員工,這里有非常好的企業文化。所以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對得起這份信任。
“我還特別喜歡殼牌允許員工大膽去做,允許犯錯,允許改正,允許成長的氣度,當時萬事開頭難,工作特別多,所有人真正是一個團隊,像一個大家庭。”
之后,嚴路還參與建立天津油庫合資企業的建立,服務過加油站業務,見證了江蘇加油站合資企業的談判和成立。有很長一段時間,她曾被同事們稱為“flying doctor”(飛行醫生),在全國各個項目所在地出差,提供財務支持。從2004年開始,她擔任天然氣及發電業務的財務顧問。
到2009年1月,嚴路理論上已經到了退休年限,可是她依然樂在其中地忙于合資項目上的財務工作,直到2014年,才終于戀戀不舍地開始實施她的退休計劃。
回顧自己的殼牌生涯,嚴路說:“在這么多年的財務工作中,我親身感受到殼牌誠信和安全環保第一的工作原則,在這樣的公司里工作,你會感到特別踏實和自豪。要知道,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給你這樣自信的好感覺。”
此外,殼牌還把煤氣化專利技術引入中國,于2003年與中國石化合資,在湖南省岳陽市興建煤氣化工廠,為臨近的一家中國石化化肥廠提供合成氣,代替昂貴的石腦油作為生產化肥的原料。與此同時,殼牌還與不同省、市、自治區的中國用戶簽署了煤氣化技術轉讓協議,并推不斷進設備的國產化。